积极的财政政策意味着什么?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投融资进行国家基本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引导、促进和支持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投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使国内经济均衡、可持续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必要前提,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
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
1.阶段
积极财政政策是在我国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金融危机加剧的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范围内分阶段或暂时适度扩张的政策。也可以说,这是在国内经济需求迫切、政策执行现实的条件下做出的有条件的政策选择。也就是说,虽然国家财政收支形势严峻,但在银行“存款”多的情况下资金充裕,企业由于约束机制的加强,对贷款持谨慎态度。财政通过实施以适度扩大国债为重点的积极财政政策,可以达到扩大需求、刺激经济的目的。一旦这种政策环境发生变化,财政政策的选择就需要单独考虑。
2.方向
根据我国的现实,在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完全到位,企业机制转换还没有完成,体制和结构的矛盾还很突出的情况下,实行全面扩张的财政政策是不合适的,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实行有利于增加投资、开放市场、扩大内需、调整优化结构、促进体制改革深化的财政政策。有鉴于此,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选择了调整结构、改善投资环境、增强经济增长潜力和产业、带动效应和注重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
3.复杂性
扩大内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本身并不局限于扩大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而是着眼于扩大需求,注重各种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政策的复杂性。
积极财政政策调整因素:
1.市场与消费替代
换句话说,当前的财政货币政策应着眼于促进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刺激最终消费需求,逐步减少经济增长对扩大政府投资规模的依赖。这方面有很多措施可以选择,比如有序推进银行消费信贷;适当提高财政支出比重以刺激消费需求,特别是增加对低收入人群的财政转移支出额度;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村和农民收入,为发展巨大的农村市场奠定基础。
2、私人和企业投资替代
社会资金总是相互流动和转化的。为了实现预定的经济增长目标,除了提供一些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外,增加私人和企业投资可以为政府及时收回投资创造条件,以刺激经济增长。在这方面,中国潜力巨大。同时,只要引导和政策得当,也有可能激活我国巨额储蓄存款和热钱的利用机制。又如,充分利用财政贴息、财政参股、财政担保等经济手段,充分调动和吸收社会资金对社会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房地产开发的投资。
3.出口需求替代
虽然国际经济形势动荡,不确定因素较多,但我国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加强结构调整、完善政策激励、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所产生的能量不可低估。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引进外资的成就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以上是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相关知识。有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财政政策的三大工具,希望对你有帮助。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由用户提供,一统保险网不对其准确性做担保,一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