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买保险,很多人的决策会纠结卡在公司这里:
一方面,看到产品特别好价格还有优势的,保险公司没怎么听过,担心售后服务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知名公司的产品,要么责任差了一点,要么价格贵了一些。
总之很纠结。
今天我们就聊聊“公司选择”的话题。
1、保险公司都很大
保险公司的成立都是有非常严苛的条件的。拿我国寿险公司来说,总共也就92家,最近2年也只批复成立了一家寿险公司: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即便加上财险公司、互助等等,大大小小保险公司也就300余家。
对比一下银行,截至2021年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共计4602家。相比而言,保险公司的成立门槛和平均股东实力都强得多。
2、大不等于知名
知名可能一方面本身卖得好,品牌传播力强,但另外一方面也和广告投入等不无关系。
何以为大?注册资本虽可参考,但也不一定对。比如被接管的前安邦人寿,注册资本比太平、平安寿、太保这些都还要高。虽然安邦也是顺利接管,保单不受影响。但单纯从公司稳定性而言,注册资本大不等于稳定性高,这也适用于其他行业,参考恒大、融创。
若从保费规模收入的维度来考虑:
平安、国寿、太保、新华、太平、泰康这些常年占据保费前排的公司当然也早已耳熟能详,确实保费规模大=公司知名度高。
但也有很多例外的情况。拿去年来说,排名前十五里面的,中邮人寿、富德生命、百年人寿、信泰人寿,很多人估计都是没听说过的。
原保费收入,富德超过800亿,百年人寿超过560亿,都超过知名度更强的友邦人寿450亿,中宏人寿134亿,所以知名度和销售额并不挂钩。
3、大不等于服务好
很多人选择“知名公司”的理由,无非是非常看中售后理赔。诚然很多大公司是更具备实力去搭建一个更好更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但服务这件事,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么简单。比如我们协助客户理赔时,就会体会到,理赔服务涉及的细节非常多,不同公司的差异并不是我们单纯想想的“大就是好”,且即便同一家公司,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理赔服务也会有差距。所以关于理赔服务的评价,更多是一门经验学。
4、公司的股东、服务也是会变化的
保险的服务不等于其他商品,尤其是对长险而言,比如重疾险,大部分理赔可能是在购买的几年后了,介时公司的服务体系、服务能力都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且有理由相信,随着时间的普及,技术的进步,理赔服务一定会越来越方便和智能化的。
另外,时间拉长看,保险公司的股东也在不断地发生着重复和变化。比如君康人寿大股东忠旺集团,以前是亚洲铝王,现在却处在破产边缘,君康的股权被冻结,预计不久也会易主。 所以如果购买长险时看公司的选择,要考虑到它不是一直不变的。
5、正确认识偿付率
偿付率也是评价一家保险公司风险控制的指标,也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但同样,它也只是个动态指标。如果连续偿付率都比较低,也说明公司相对激进。但它也仅代表一种监管指标,并不是数字越大就越好。另外偿付率上千的情况也有,但通常出现在新公司的情况下,并无太多实际含义。
6、情绪也是价值,品牌溢价,合理则可取
任何商品都会有品牌溢价,非常正常。去银行存款或者买理财,也是农商行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国有银行。哪怕买衣服,两种一样的材质,有品牌的会带来更多的情绪溢价。如果买个更好的品牌会让你更舒服,更安心,那么这本身就是情绪价值的一种,没必要用所谓“理性”去死板对比。只要溢价合理,当然可以接受。
7、长险和短险,选择策略有讲究
关于服务价值,根据不同产品也可以有不同选择。比如容易高频率赔付的,例如意外险、医疗险,那么我们宁愿就选择大品牌,服务品质高的。省心就是省钱,何况医疗险和意外险本身价格偏低,是值得为服务溢价付费的。
但长线不同,比如年金和重疾,每年缴费,缴费相对也不低,有些产不多的产品,价格贵30%-50%。而赔付却是低频的,可能一辈子就赔一次,那么可就得对品牌溢价精打细算了。
8、公司的选择之前,重视其他工作
讲了这么多,也是为了大家在纠结公司时有个更好的思路。但也千万不要陷入品牌的对比之中。首先还是自身需求,多少预算,想满足什么样的责任。这些都清楚了之后,再去看公司的差异。之前也有不少案例,一些朋友看了品牌宣传而买,价格不菲,但各种保额都很低,并没有真正满足投保人的需求。就像只有15万,家庭用车,但非要买奔驰,最后选择了smart,显然是有违买车初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