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市场的聚光灯习惯性地追逐那些上市巨头时,庞大的非上市险企军团,正在一个更为复杂且微妙的背景下,书写着自己的生存剧本。2025年上半年的这份成绩单,犹如一曲冰与火之歌,它不仅仅是数字的陈列,更是在预定利率下调、“报行合一”铁律之下,整个行业生态深刻变迁的生动注脚。

财险的“暖春”:一场成本控制的胜利
对于非上市财险公司而言,2025年的上半年,无疑是一个久违的暖春。近九成的公司实现了盈利,合计92.36亿元的净利润,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驱散了过往的阴霾。
这并非源于市场的骤然繁荣,而更像是一场向内求索、苦练内功后的必然奖赏。在“降本增效”这句略显陈旧的口号下,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嬗变:综合费用率的持续下降,非车险业务赔付的改善,共同推动了综合成本率这根生命线的下移。中国渔业互助那从279%骤降至94%的惊人转变,便是这场“节流”战役最极致的缩影。
然而,阳光之下,阴影依旧。国寿财险、中华财险、英大财险三家头部公司,便占据了利润总额的半壁江山。“马太效应”这把无形的刻刀,仍在雕刻着行业的版图,强者愈强的故事从未过时。而苏州东吴财险那高达7415%的综合成本率,则像一个突兀的警示音,提醒着我们并非所有航船都能安然驶出风暴区。
人身险的“狂飙”:利率切换前的最后盛宴?
如果说财险的增长是“稳”,那么人身险的业绩则堪称“狂飙”。净利润同比大增超200%,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行业艳羡的数字。泰康人寿与中邮人寿双双破千亿的保费收入,以及泰康超百亿的净利润,共同构筑了这幅盛景。
但在这片繁荣的表象之下,却潜藏着一丝深刻的“告别”意味。
这场跨越式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预定利率正式进入“1时代”前,市场情绪与销售策略共同催生的一场“末班车”效应。当一个长达数年的高预定利率时代宣告终结,消费者出于对未来产品吸引力下降的担忧,集中释放了购买力。这既是险企抓住窗口期的战略成功,也可能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需求的提前透支。
因此,这份亮眼的成绩单,与其说是对当下的总结,不如看作是对过去一个时代的华丽谢幕。当盛宴散去,如何在更为“清淡”的利率环境中,重新点燃市场的热情,将是所有玩家面临的真正考验。
再保险的“挣扎”:全球风险的传导者
相比之下,再保险公司的处境则显得更为挣扎。作为风险的最终分散者,他们是全球不确定性最直接的感受器。无论是地缘冲突还是极端气候,最终都会以赔付账单的形式,汇集到他们的案头。超过半数的公司承保亏损,揭示了这个行业天然的脆弱与艰难。
最终,这份非上市险企的报告,描绘了一幅复杂而真实的分野图。财险公司在精细化管理的道路上找到了盈利的钥匙;人身险公司在时代转折点上,抓住了一次华丽的飞跃;而再保险公司,则在全球风险的涟漪中,继续寻找着自己的平衡点。
这不仅是它们的年中总结,更是整个保险业在深刻变革前夜的一次集体素描。
原创文章,作者:yitong,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news.unibao.com/xinwen/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