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背负着房贷的家庭来说,“提前还贷”,似乎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政治正确”。
- 能早点摆脱“给银行打工”的宿命。
- 能省下好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利息。
- 能获得“无债一身轻”的巨大心理满足感。
这些理由,听起来都无比正确。
但是,作为一个在银行看了几十年“钱来钱往”的老经理,我必须给你提供一个,可能与你直觉相悖,但却更符合“金融规律”的视角: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在当前这个“低利率”时代,急匆匆地、砸锅卖铁地去“提前还房贷”,很可能是一个“弊大于利”的财务决策。
在你准备抱着现金,冲向银行之前,请你先冷静地,和我一起算完下面这3笔“机会成本”账。
第一笔账:“利率”的机会成本
核心问题:你提前还掉的这笔钱,拿去做别的,能不能赚回比“房贷利率”更高的收益?
我们来做一个最简单的对比:
- 你房贷的“成本”是多少?
* 如果你是近几年申请的房贷,特别是公积金贷款,你的 真实年化利率,大概率在2.5% – 4.0% 这个区间。
* 这,是你这笔“负债”的“成本”。
- 你“理财”的“收益”能有多少?
* 即便你是一个极度保守的投资者,通过我们之前聊过的方法,去购买 银行大额存单、储蓄式国债、或者稳健型的“R2”理财,获得一个 年化3.0% – 4.5% 的收益,并不是一件难事。
* 如果你愿意承担多一点点的风险,去长期定投 “沪深300” 这样的宽基指数基金,历史的年化回报率,更是远超这个数字。
结论显而易见:
>
如果你能找到任何一个,长期、稳定、且风险可控的投资渠道,其收益率能够“跑赢”你的房贷利率,那么,从纯粹的数学角度看,“提前还贷”,就是一笔“亏本”的买卖。
>
你等于放弃了用一笔“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去赚取一个“更高收益”的“利差”机会。
第二笔账:“通货膨胀”的隐形福利
核心问题:你现在还掉的这笔“真金白银”,和10年后、20年后你本该还的那些钱,还“值”一样的钱吗?
我们之前聊过,钱,本身是在不断“贬值”的。 这就是“通货膨zhang”。
当你锁定了一笔30年的长期房贷时,你其实是在玩一个“穿越时空”的财务游戏:
>
你用“未来越来越不值钱的钱”,去偿还一笔“今天看来很值钱的债”。
>
* 你每个月还的5000块,在今天,可能是你工资的三分之一,让你压力山大。
* 但20年后,随着你的工资上涨和社会平均收入的提高,那5000块,可能只相当于你一个周末的饭钱,还得云淡风轻。
>
“通货膨胀”,正在像一个“隐形的好帮手”,悄悄地、年复一年地,帮你“稀释”掉你的债务压力。
>
而你“提前还贷”,就相当于 主动放弃 了这个长达几十年的“超级福利”。你用你现在,购买力最强的钱,去偿还了那些本可以用未来购买力更弱的钱来偿还的债务。
第三笔账:“家庭现金流”的安全成本
核心问题:为了“省”下那点利息,你是否把自己家庭的“财务安全垫”,给抽空了?
这是最关键,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
场景:你把家里所有的20万存款,都拿去提前还了房贷。账户清零,一身轻松。
>
结果,下个月,你突然失业了,或者家里老人生了一场大病,急需一笔钱。
>
怎么办?
>
你会发现,你陷入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
* 你不可能再去找银行,把你刚刚还进去的20万,再给“借”出来。
* 你唯一的选择,可能是去申请那些利-率高昂的“信用贷”,甚至“网贷”。
>
你为了节省一个3.5%的“良性负债”,却可能让自己背上一个15%的“恶性负债”。
现金流,是一个家庭的“血液”。
>
而那笔躺在账上的“应急备用金”,就是你家庭财务的“免疫系统”。
>
为了一个“并非最优”的财务决策,而牺牲掉整个家庭抵御未知风险的能力,是极其不明智的。
最后的建议:
什么样的人,才真正“适合”提前还贷?
- 极度厌恶风险,看见负债就睡不着觉的人。 对于他们,“心理账户”的舒适度,远比“财务账户”的收益率更重要。
- 完全没有任何理财渠道,钱放手里只会乱花的人。 对于他们,还贷,是一种变相的“强制储蓄”。
- 房贷利率极高(比如早年6%以上)的“站岗”人群。
除此以外,对于绝大多数背负着“低利率”房贷的家庭,我的建议是:
请善待你这份“良性负债”。
学会与它“做朋友”,并把你的现金,配置到那些能为你创造更多可能性的地方去。
原创文章,作者:王经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unibao.com/yinhang/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