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的江湖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鄙视链”。
做“宏观对冲”的,看不起做“行业研究”的。 做“行业研究”的,看不起做“个股分析”的。 而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巴菲特那套“不投科技股”的理念,早已“廉颇老矣”,跟不上这个时代了。
他们会嘲笑说:“看吧,在过去十年波澜壮阔的互联网浪-潮中,巴菲特完美地错过了亚马逊、错过了谷歌、错过了特斯拉…”
每当听到这种论调,我都会会心一笑。
因为这些嘲笑者,根本没有理解,巴菲特之所以能成为“巴菲特”,恰恰不是因为他“无所不知”,而正是因为他对自己“有所不知”的,那份清醒、诚实、甚至可以说是“固执”的认知。
这份认知,就是他投资哲学中最核心、也最朴素的基石——“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
什么是“能力圈”?——画一个让你心安的“圈”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用一个极其精妙的比喻,解释过这个概念:
“对我们而言,投资成功的关键,不在于你那个圈的‘周长’有多大,而在于你是否能清晰地界定它的‘边界’,并老老实实地待在里面。”
“能力圈”,就是你知识和经验的“边界”。
在这个“圈”里,是你真正理解、能够分析、并且有能力对其未来进行合理预测的行业和公司。 在这个“圈”外,是那些你听起来很“性感”,但其商业模式、技术壁垒、竞争格局,你都一无所知的领域。
* 对于巴菲特来说,可口可乐、喜诗糖果、美国运通,这些卖着几十年不变的产品的消费类公司,就在他的“圈”里。
* 而那些技术路线一日千里、商业模式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公司、生物科技公司,就在他的“圈”外”。
坚守“能力圈”的原则,说的就是:
>
只在你画的那个小小的、你能完全掌控的圈子里,去寻找投资机会。
>
对于圈外那些你看不懂的、再诱人的机会,无论市场如何疯狂,都勇敢地、坦然地,对它说“不”。
“能力圈”的智慧:承认自己的“无知”
为什么这个看似“限制”了自己的原则,反而能带来长期的成功?
1. 它让你拥有了“认知”的护城河
* 投资,是一场关于“未来”的博弈。你之所以敢于在一家公司股价低迷时买入,是因为你基于自己的深刻理解,相信它的未来会更好。
* 这份“深刻的理解”,就是你的“信息优势”和“认知优势”。
* 如果你投资了一家圈外的公司,当它的股价下跌50%时,你内心会充满恐惧和怀疑,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这是“市场先生”在犯傻,还是这家公司的基本面真的出了问题。
* 而如果你投资的是圈内的公司,当它下跌50%时,你反而会感到兴奋。因为你的认知告诉你,公司的价值没有变,只是“仆人”的报价,变得更便宜了。
2. 它让你避开了“大多数”的陷阱
* 市场里绝大多数的“暴雷”和“泡沫”,都发生在那些最时髦、最热门、故事讲得最动听的行业里。
* “能力圈”原则,就像一个强大的“过滤器”,自动帮你屏蔽掉了这些最容易让你犯下“情绪化”错误的领域。
* 它强迫你,只在那些商业模式简单、稳定、甚至有点“枯燥”的地方,去寻找机会。 而这些地方,恰恰是诞生最多“长跑冠军”的土壤。
3. 它让你变得更“专注”和“谦逊”
*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成为所有行业的专家。
* “能力圈”原则,让你把有限的精力,聚焦在少数几个你真正热爱的、有能力深入研究的领域。让你从一个试图“捕捉所有机会”的“散弹枪手”,变成一个只等待“最佳猎物”的“狙击手”。
* 它也让你时刻保持一份谦逊之心,坦然地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我们赚不到的钱。而放弃那些不属于你的机会,本身就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
你的“能力圈”,该如何构建?
它不一定非得是“高科技”或“大消费”。
-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那么医药行业,可能就在你的圈里。
- 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员,那么软件服务行业,你可能比别人有更深的理解。
- 如果你是一名重度“吃货”,那么餐饮和食品行业,可能就是你的“主场”。
从你最熟悉、最热爱、最能感同身受的领域开始。
然后,像一个“挖井人”一样,不断地向下深挖,直到你挖出属于你自己的那口“认知之泉”。
请记住,投资这场长跑的最终胜利,不属于那个跑得最快的“兔子”,而属于那个始终在自己最熟悉的赛道上,一步一个脚印、缓慢而坚定地前进的“乌龟”。
原创文章,作者:gulaosh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unibao.com/gupiao/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