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躺在病床上,医生或护士来找你做“入院问询”时,你可能会觉得这只是一个例行公事的流程。
“以前得过什么病吗?” “这个症状出现多久了?” “家里人有什么遗传病史吗?”
面对这些问题,很多人会本着“对医生毫无保留”的朴素想法,把自己从小到大的所有病痛,甚至是一些未经证实的“自我感觉”,都一股脑地告诉医生。
我必须警告你:这个行为,极其危险!
你说的每一句话,都将被医生原封不动地记录在你的“入院记录”和“病程记录”里。而这份病历,在理赔时,是保险公司核赔员最看重的、法律效力最高的“铁证”。
你在病历上留下的任何一句模棱两可、或者描述不当的话,都可能成为未来拒赔的“完美借口”。
作为一个前核赔员,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至少有30%的“既往症”拒赔案,问题都出在了这份“入院记录”上。
雷区一:随意描述“症状持续时间”
医生问:“你这个胸闷的症状,出现多久了?”
错误回答:“哎呀,好像好几年了吧,断断续续一直有点。”
病历记录:“患者主诉胸闷反复发作3年余…”
核赔员视角:该客户在 投保前,已有长期、明确的胸闷症状,属于典型的“未如实告知”或“既往症”。根据其投保时间,拒赔。
正确的回答姿势是什么?
精准、客观、不夸大。
“医生,我这次明确感觉到胸闷不舒服,是 从上周三开始的。至于以前,偶尔可能会有,但我没当回事,也从来没有因此看过医生或吃过药。”
核心要点:
- 区分“症状”和“疾病”:偶尔的头晕、胸闷只是症状,不是确诊的疾病。
- 强调“本次”:清晰地告诉医生你本次发病的明确时间点。
- 补充“未诊治”:主动说明之前的所谓“症状”,从未经过任何系统性的检查和治疗。
雷区二:主动“交代”所有“陈年旧病”
医生问:“以前住过院、开过刀吗?”
错误回答: “我十年前得过胃溃疡,五年前体检说有甲状腺结节,三年前好像还有点高血压…”
病历记录:“患者既往有胃溃瘍病史10年,甲状腺结节病史5年…”
核赔员视角:该客户在投保时,隐瞒了多项既往病史,属于重大告知义务未履行。拒赔,并根据情况可能解除合同。
正确的回答姿势是什么?
只回答与“本次疾病”相关的!
“医生,我这次是因为心脏不舒服来的。至于您说的其他问题,我投保的时候都跟保险公司说过了,他们也出具了核保结论,咱们这次先专注于心脏的问题,好吗?”
核心要点:
- 聚焦当下:把沟通的重点,始终拉回到你本次住院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上。
- 主动声明:如果你确实有一些“已被保险公司认可”的既往症(比如做过除外承保),可以主动、简单地向医生说明,避免他重复记录。
- 保护隐私:与本次治疗无关的陈年旧事,你没有义务全部复述一遍。
雷区三:混淆“家族史”和“个人病史”
医生问:“家里人有什么生过大病的吗?”
错误回答:“我爸有高血压和糖尿病。”
病历记录(如果医生不严谨):“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不排除遗传可能…”
核赔员视角:虽然家族史不直接等于个人病史,但这会成为一个强烈的“风险信号”,促使我们去深度调查该客户投保前的所有体检记录,寻找任何可能与高血压、糖尿病相关的蛛丝马迹。
正确的回答姿SEE是什么?
清晰界定,避免联想。
“医生,我父亲确实有高血压,但我本人每年的体检,血压和血糖都是正常的,目前没有任何这方面的症状和诊断。”
核心要点:
- 先说家人,再说自己:明确区分开两个主体。
- 强调“自身健康”:用“定期体检”、“指标正常”等客观事实,来阻断医生可能会产生的“遗传联想”。
最后的忠告:
请理解,我教你这些,绝不是让你去对医生“撒谎”或“隐瞒病情”,那是在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我是在教你,如何在保证信息准确传达给医生的前提下,使用 更严谨、更客观、更具法律意识的语言,来保护自己。
尊重事实,但不做无谓的延伸和猜测。 这是你在面对病历记录时,必须坚守的底线。因为这份文件,未来不仅要给医生看,还要给那个手握“生杀大权”的核赔员看。
原创文章,作者:老K,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unibao.com/yiliaoxian/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