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万医疗险那“1万免赔额”的高门槛面前,很多人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个想法:“有没有一种保险,能把这1万块的缺口给补上?最好连平时的感冒发烧、猫抓狗咬的门诊费都能报了?”
市场当然会满足你的需求。于是,“小额医疗险”(也常被称为“门诊住院险”)应运而生。
这类产品听起来简直完美:
- 0免赔或极低免赔:几百块钱就能启动报销。
- 保障范围广:不仅管住院,很多还管日常的门诊花费。
- 价格亲民:一年保费从几百到一千多不等。
它就像一块“保险牛皮癣”,精准地贴在了我们“不想花一分冤枉钱”的焦虑之上。但作为一个前核赔员,我必须给你泼一盆冷水:对于绝大多数有社保的成年人来说,特意去买一份小额医疗险,大概率是一笔“保费倒挂”的亏本买卖。
我们先来算一笔“经济账”
我们买保险,是为了用一笔小钱(保费),去撬动一个我们自己无法承担的巨大风险(保额)。这是一个杠杆原理。
现在,我们来看看小额医疗险的“杠杆”有多低。
- 假设:你买了一份年费 800元 的小额医疗险,保额1万,社保内费用100%报销。
- 情景一:你身体很好,一年没生病。
- 结果:你净亏 800元 保费。
- 情景二:你感冒发烧,去门诊花了500元。
- 结果:保险公司报销500元。你实际花费800元保费,里外里还是亏了 300元。
- 情景三:你得了肺炎,住院花了8000元。
- 结果:保险公司报销8000元。你花费800元保费,这次你“赚”了 7200元。看起来很不错,对吗?
但问题在于:一个人一年内,发生需要花费近万元的小病住院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概率远低于你每年平平安安不出险的概率。
保险公司正是算准了这一点。它赌的就是你大概率用不上,或者即便用上了,报销的金额也远低于你常年累计缴纳的保费。长期来看,消费者整体上一定是“亏”的,否则保险公司就要破产了。
再算一笔“精力账”
除了经济上不划算,小额医疗险还有一个极其消耗精力的特点:理赔极其繁琐。
- 单次金额小:今天报个100块的门诊,明天报个300块的检查,每次你都要收集发票、填写申请、上传资料。
- 理赔频率高:一年下来,你可能要为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钱,跟保险公司来来回回打好几次交道。
- 审核同样严:别以为钱少,审核就松。你去的医院是不是合规?用的药是不是在保障范围内?核赔员会用同样的标准去卡你。
为了拿回那几百块钱,你需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可能远超它本身的价值。
小额医疗险,到底适合谁?
说了这么多缺点,难道它就一无是处吗?也不是。
它只在两种特定情况下,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 给孩子买(尤其是0-6岁的学龄前儿童)
- 为什么?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免疫系统还没发育完全,是“医院常客”。发烧、肺炎、手足口、轮状病毒…住院的频率远高于成年人。给他们买一份小额医疗险,确实有很大概率能“值回票价”,也能减轻家长的经济压力。
- 给没有社保的人买
- 为什么? 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社保(比如某些自由职业者),那么他住院时,所有的费用都需要自费。此时,一份小额医疗险可以作为最最基础的“住院保障”,解决一部分“从0到1”的问题。
最后的忠告:
如果你是一个身体健康、有社保的成年人,请把钱和精力,都聚焦在那个能为你抵御“毁灭性”风险的百万医疗险上。
不要试图用保险去覆盖掉你生活中所有的“小确幸”和“小确丧”。那些几百上千块的医疗费,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能力,也必须有能力自己去承担的成本。学会区分“风险”和“花费”,是成年人保险思维成熟的第一课。
原创文章,作者:老K,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unibao.com/yiliaoxian/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