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A股,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
前一天,市场还半死不活,成交量低迷。结果晚上新闻联播突然播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第二天,股市“嗷”地一声,高开高走,千股齐涨。
所有股民都在欢呼“央妈放水了”、“牛市要来了!”
但如果你追问一句:“‘降准’,到底是个啥?它和‘降息’有啥区别?为什么它能影响股市?”
我敢说,90%的人,都会立刻陷入沉默。
作为一个专业的投资者,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知道“是什么”(利好),更要搞懂“为什么”(底层逻辑)。
今天,我们就把央行“工具箱”里,那几个最常用、也最容易搞混的“放水神器”,一次性讲明白。
水龙头一:“降准”——让银行“能”放更多的水
* 它是什么? “准”,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它是指,国家规定,商业银行(比如工行、建行)每收到100块存款,都必须强制性地,上交一部分钱给央行“保管”,不能拿出去放贷。比如,准备金率是10%,那么银行收到100块,就得先上交10块。
* “降准”是什么意思? 就是央行宣布:“以前你们要交10块,现在规矩改了,交9块就行了。”
* 结果是什么?
* 银行手里,凭空多出了1块钱的“可贷资金”。
* 全国那么多家银行,加起来,就能向市场释放出数千亿,甚至上万亿的“增量资金”。
* 市场上的“水”变多了,钱就变得更“便宜”了。企业更容易贷到款去扩大生产,老百姓也更容易贷到款去买房买车。
记住一个比喻:“降准”,就像是央行把商业银行这个“二级水库”的“闸门”,给调高了一点,让它能释放出更多的水,去灌溉下游的“实体经济”。
>
它影响的是资金的“数量”。
水龙头二:“降息”——让你“想”去接更多的水
* 它是什么? 这里的“息”,主要指的是央行的“政策利率”,其中最核心的是 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这个利率,是商业银行向央行“借钱”的成本。
* “降息”是什么意思? 就是央行宣布:“你们这些商业银行,来我这儿借钱,利息从2.5%降到2.4%了。”
* 结果是什么?
* 银行的“进货成本”降低了,那么它对外放贷的“零售价”——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也就会跟着下降。
* 我们老百姓去银行申请的房贷、消费贷,利息都会变低。企业去申请的经营贷,成本也降低了。
* 因为借钱变得更“便宜”了,大家自然就更“愿意”去借钱消费和投资。
记住一个比喻:“降息”,就像是自来水公司宣布“水费打折了”。水龙头(降准)虽然没变大,但因为水费便宜了,家家户户都更愿意多开一会儿水龙头来用。
>
它影响的是资金的“价格”。
水龙头三:“逆回购 / MLF”——日常“精准滴灌”
如果说“降准”、“降息”是央妈轻易不动用的“大招”,那么“逆回购”和“MLF”,就是她每天都在使用的“平A”和“小技能”。
- “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
*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央行每天都在和商业银行做“超短期”的借贷生意。
* “正回购”:央行觉得市场上钱太多了,就找银行“借钱”,把钱收回来。
* “逆回购”:央行觉得市场上钱太少了,就主动“借钱”给银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 它的特点是:期限极短(通常是7天或14天),操作极其灵活。是央行用来“平滑”市场短期资金波动的“微操”工具。
- “中期借贷便利 (MLF)”
*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央行给商业银行提供的“一年期”贷款。
* 它的利率,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政策利率”,是LPR报价的“锚”。
* 央行每个月都会进行一次MLF操作。市场会通过这次操作的“量”和“价”,来判断央行下一个阶段的货币政策,到底是“偏松”还是“偏紧”。
这些“黑话”,和我们炒股有什么关系?
- “降准” -> 全面放水,水量大利好,通常会引发股市的“普涨”,特别是对 券商、银行 这类“钱贩子”行业,利好最直接。
- “降息” -> 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利好所有高负债的行业,比如 房地产、制造业。同时,钱存银行不划算了,也会有一部分资金流入股市,提升市场估值。
- “逆回购/MLF”操作 -> 短期和中期的“风向标”。如果央行持续地、超预期地进行“放水”操作,就说明政策的“暖风”,正在持续地吹。
从现在开始,请在你的财经新闻APP里,把“央行”设置为关键词。
当这些“黑话”再次出现时,你看到的,将不再是几个枯燥的术语,而是一幅清晰的、关于市场“水位”和“水温”的“气象图”。
看得懂天气,你才能更好地“行船”。
原创文章,作者:林墨,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unibao.com/zhengquan/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