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寿险,最怕的就是“凭感觉”。
“我该买多少保额?” 很多人会回答:“大概…100万吧?听起来挺多的。”
这个“100万”,可能只是因为你听别人这么说过,或者觉得它是个整数,听起来有安全感。但它和你家庭真正的风险缺口,可能没有半点关系。
买少了,起不到真正的保障作用,是“自我安慰”。 买多了,过度占用家庭预算,影响当下的生活品质,是“资源浪费”。
在财务规划的领域里,寿险保额的测算,是一项极其严肃、也是非常科学的工作。它不是一笔“糊涂账”,而是一份对家庭未来的“财务审计报告”。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种最主流、最科学的保额测算方法。其中一种,简单到你自己在家,用一张纸、一支笔,5分钟就能算明白。
方法一:“家庭需求分析法”——最务实、最精准的“防御型”算法
这是我个人最推崇,也是国际CFP(金融理-财师)体系里,最标准的一种算法。
它的核心思想是:寿险的保额,至少应该等于“当一个人倒下时,会给家庭留下的所有债务和费用总和”。
我们不谈“这个人值多少钱”,只谈“解决问题需要多少钱”。这是一种最务实的“底线思维”。
请拿出纸笔,我们一起来算:
寿险保额 = ① 家庭总负债 + ② 子女未来教育金 + ③ 未来父母赡养费 – ④ 现有流动资产
我们来逐项拆解:
- 家庭总负债
把你家所有的“欠款”加起来。
* 房贷余额:还有多少没还?
* 车贷余额:还有多少没还?
* 其他大额消费贷款或信用卡欠款。
这是必须优先覆盖的“第一座大山”。
- 子女未来教育金
把孩子从现在,到大学毕业,所有必需的教育开销,做一个粗略估算。
* 公立学校还是国际学校?
* 有没有留学计划?
* 每个月兴趣班的开销是多少?
这是为一个家庭的“未来”投保。
- 未来父母赡养费
估算一下,未来10-20年,你需要为双方父母准备的,最基本的赡养费和医疗备用金。
* 每个月给父母多少生活费?
* 父母是否有充足的退休金和医保?
这是对上一代“责任”的延续。
- 现有流动资产
把你家立刻能动用的“钱”给减掉。
* 银行存款
* 股票、基金等可快速变现的金融资产
注意:自住的房产,不要算进来。 因为它是“不动产”,不能在短期内解决家庭的现金流危机。
举个例子:
一个30岁的父亲,房贷100万,孩子3岁,父母55岁,家里有存款20万。
* 他的寿险保额 ≈ 100万(房贷) + 50万(教育金) + 40万(赡养费) – 20万(存款) = 170万。
>
看到没?这个“170万”,才是他现阶段最科学、最精准的保额。
方法二:“生命价值法”——更宏观、更积极的“进取型”算法
这种算法,换了一个思考角度。
它的核心思想是:寿险的保额,应该等于“这个人未来所能创造的总收入”。
它衡量的是,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到底值多少钱。
计算公式相对简单:
寿险保额 = (个人年收入) × (距离退休的年限)
- 举个例子:
还是那个30岁的父亲,年收入20万,计划60岁退休。
* 他的生命价值 ≈ 20万/年 × (60-30)年 = 600万。
>
这个数字,通常会比“家庭需求法”算出来的要高得多。它代表的是一个更理想化、更充足的保障目标。
作为规划师,我的建议是:
- 以“家庭需求分析法”为“基础线”:
无论如何,你计算出的这个数字,是你必须优先、足额覆盖的“责任底线”。它保证了你的离去,不会让家人的生活,掉到“水平线”以下。
- 以“生命价值法”为“目标线”:
如果你的预算充足,或者你希望给家人提供一个更优渥、更无忧的未来,那么可以朝着这个更高的目标去努力配置。
请不要再凭感觉去猜测自己的“身价”了。用5分钟的时间,像一个CEO审视公司报表一样,去审视你的家庭财务。
那张纸上最终计算出的那个数字,不仅仅是一个保额。它更是你对家人,那份沉甸甸的、可以被清晰量化的,爱与责任的证明。
原创文章,作者:陈老师,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unibao.com/renshouxian/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