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科工作时,有一个词,我们说得最多,也最怕听到,这个词叫——“五年生存率”。
它指的是某种肿瘤经过综合治疗后,生存五年以上的患者比例。在医学上,如果一个癌症患者能顺利度过5年,没有出现复发和转移,临床上就认为他达到了“治愈”的标准。
这当然是天大的好消息。但很多人往往忽略了这句话的另一层残酷含义: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是没能熬过这5年的。 或者,即便熬过了5年,在未来的第6年、第8年,癌症依然可能卷土重来。
癌症,为什么像“割韭菜”一样?
在普通人的认知里,生病就像修机器,零件坏了,切掉、换掉,就万事大吉了。但癌症不是。
癌细胞是身体里“黑化”了的正常细胞,它极其狡猾,会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播撒到身体的各个角落。
即便是最成功的手术,也只能切除我们肉眼可见的肿瘤(医学上称之为“原发灶”)。那些早已“潜逃”出去的癌细胞,随时可能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安营扎寨”,形成新的肿瘤。
这就引出了癌症治疗中最让人绝望的三个词:
- 复发:在原来的器官上,再次长出同类型的肿瘤。
- 转移:癌细胞跑到肝、肺、骨骼等其他器官,长出新的肿瘤。
- 新发:治好了肺癌,过了几年又查出了胃癌。这属于全新的、不同类型的癌症。
根据权威的临床数据,超过80%的癌症患者,在术后1-3年内都会出现复发或转移。这正是为什么癌症患者在术后,依然需要进行长期、定期的放疗、化疗或靶向治疗的原因。
“二次赔付”保的是什么?——是再来一次的“资本”
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推演。
假设老王35岁时,不幸确诊了肺癌。
- 他买了一份50万保额的普通重疾险。
- 确诊后,保险公司一次性赔付了他50万。这份保险合同,就此 终 止 了。
这50万,支撑着他完成了手术和第一阶段的化疗,并且弥补了两年无法工作的收入损失。
- 3年后的某一天,老王在复查中,发现癌细胞转移到了肝脏。
这时候,他将面临一个比第一次确诊时更恐怖的绝境:
- 身体上:需要立刻开始第二轮治疗,费用可能比第一次更高。
- 经济上:家里的积蓄早已耗尽,而因为他有过癌症病史,全天下的保险公司,都不可能再卖给他任何一份健康险了。他成了一个被所有保障“拒之门外”的人。
如果,老王当初买的是一份带有“癌症二次赔付”功能的重疾险呢?
那么在3年后,当他被诊断出癌症转移时,保险公司会再赔付他一笔钱(通常是100%或120%的保额,也就是50-60万)。
这笔钱,就是他打响人生“第二场战役”的全部资本和底气。
这种“多次赔付”,适合所有人吗?
说句实在话,功能越强大,保费自然也越贵。带有癌症多次赔付功能的重疾险,通常要比单次赔付的产品贵20%-30%。
因此,决策需要因人而异:
- 如果你预算充足,或有家族癌症史:
强烈建议你一步到位,选择这项保障。它提供的,是对抗癌症这种“慢性病”的全周期保障,让你在最需要的时候,不会“弹尽粮绝”。
- 如果你预算有限,尤其是年轻人:
请优先把保额做高! 与其花同样的钱,买一份30万保额但带多次赔付的产品,不如先买一份50万保额的单次赔付重疾险。因为第一次的治疗和康复,才是最关键、最需要用钱的。保障的“深度”,永远比“次数”更重要。
在病房里,见过太多因为缺钱而放弃第二轮治疗的病人。那种眼神里的不甘和绝望,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保险无法阻止疾病的复发,但它至少能保证,在战争再次打响时,你的手里,依然有枪。
原创文章,作者:静静说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unibao.com/zhongjixian/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