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买保险,很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第一反应就是三个字:“我没钱。”
确实,对于这一代年轻人来说,生活压力是实实在在的。每个月的工资,交完房租,还完花呗,应付完社交,能攒下来的寥寥无几。让他们每年再拿出大几千甚至上万块去买一份“看不见摸不着”的重疾险,似乎是件遥不可及的事。
在医院里,我也见过太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仗着自己身强力壮,把健康当成无限透支的信用卡。直到一张诊断书拍在面前,才追悔莫及。
疾病的发生,从来不看你的年龄,只看你的运气。
那么,对于预算极其有限的年轻人来说,有没有一种“轻量级”的方式,先让自己“上车”,获得最核心的保障呢?
答案是:必须有!
核心原则一:保额优先,保额优先,保额优先!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我们买重疾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抵御重病带来的财务风险。那么衡量这份保障够不够用的唯一标准,就是 保额。
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我们做出的所有选择,都应该为“尽可能做高保额”这个最终目的服务。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一份10万保额的“完美”重疾险,在一场大病面前,几乎毫无意义;而一份保障最基础,但保额有50万的“乞丐版”重疾险,却能真真切切地救一个家。
根据目前的医疗成本和康复费用,对于年轻人来说,第一份重疾险的保额,建议至少做到 30万,如果能做到 50万 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核心原则二:先“定期”,后“终身”
明确了“保额优先”的大原则,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取舍了。要想用最少的钱,买到最高的保额,最好的办法就是在 保障期限 上做文章。
- 终身重疾险:保障一辈子,固然很美好,但它的价格也最昂贵。对于预算紧张的年轻人,强行“一步到位”,只会导致保额严重不足。
- 定期重疾险:只保障一个固定的期限,比如保20年、保30年,或者保到60岁、70岁。因为保障期限变短了,它的保费会变得 极其便宜。
举个例子:一个25岁的年轻人,买50万保额。
* 买 终身 的,一年可能需要 5000-6000元。
* 买 保30年(保到55岁)的,一年可能只需要 1000元左右。
* 如果买 保到60岁 的,一年大概在 2000元左右。
这才是最适合年轻人的“上车”姿势:
- 用极低的成本,先把人生责任最重、最需要奋斗、又最容易透支健康的这二三十年,用高额的保障给覆盖起来。
- 等到三四十岁,事业稳定,收入增加了,再去考虑配置一份终身的保障,作为补充和养老规划。
这是一种动态的、分阶段的配置思路,它更聪明,也更务实。
核心原则三:先“纯粹”,后“全面”
现在的重疾险,功能非常复杂,什么癌症二次赔、身故返保费、重疾额外赔…功能越多,价格自然越贵。
对于年轻人来说,第一份保单,没必要追求“大而全”。
砍掉所有华而不实的功能,只保留最核心的“重疾 + 轻症 + 中症 + 被保人豁免”这个基础组合。
这就好比你去组装一台电脑,预算有限,那就先把CPU(中央处理器)和内存条(核心功能)的性能拉满,至于那个酷炫的RGB灯光机箱(附加功能),以后有钱了再加也不迟。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年轻,是我们最大的资本,但它不应该成为我们裸奔的理由。
请不要再以“没钱”为借口,将自己和家人的未来,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下。保险,从来都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它恰恰是为我们这些预算有限、抗风险能力更弱的普通人准备的。
每年几百块、一千块,可能只是你少买一件衣服,少去几次酒吧的
原创文章,作者:静静说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unibao.com/zhongjixian/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