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劝人买保险时,我最怕听到的,不是“我没钱”,而是“我想买,但买不了了”。
尤其是对于很多35岁、40岁以上的朋友,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或多或少都会亮起一些“黄灯”。单位体检报告上,脂肪肝、甲状腺结节、高血压、乙肝病毒携带…这些不大不小的毛病,成了横在他们和保单之间,一道看似不可逾越的鸿沟。
很多人在投保时,看到“健康告知”里密密麻麻的专业名词,再对比一下自己的体检报告,心里一凉,就默默地关掉了页面,默认自己已经被保险公司“拉黑”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健康告知,不是一刀切的“判决书”,而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主动沟通的“问询函”。
在医院,我们深知,没有任何一个人的健康是100%完美的。保险公司同样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们为我们这些身体有点小毛病的“非标准体”,提供了好几条依然能够获得保障的路径。
第一关:“健康告知”——必须“闻问则录,不问不录”
这是投保的“龙门”,也是诚信的“试金石”。
健康告知的页面上,会像调查问卷一样,列出很多问题。比如“您是否患有或曾经患有下列疾病?”
此时,你必须遵守一个黄金法则:“闻问则录,不问不录”。
- 闻问则录:问卷里明确问到的问题,比如问你“是否有甲状腺结节”,而你确实有,那你就必须如实回答“是”。绝对不能隐瞒! 隐瞒的后果,就是未来出险时,保险公司可以“合同无效”为由拒赔,你交的保费也打了水漂。
- 不问不录:如果问卷里没有问到你的某个小毛病(比如很轻微的鼻炎),那你也无需“画蛇添足”地主动去告知。
第二关:“智能核保”——你的“快速通行证”
当你对某个健康问题回答“是”之后,系统通常会弹出一个新的界面,这就是“智能核保”。
它就像一个AI医生,会针对你告知的这个具体疾病,提出更详细、更精确的问题。
- 举个例子:你告知有“甲状腺结节”。
- 智能核保可能会接着问:“结节的分级是几级?做过穿刺吗?结果是良性还是恶性?”
你只需要根据自己最近的体检报告,如实回答这些选择题。系统会根据你的回答,在几秒钟之内,立刻给出一个核保结论。
第三关:核保结论——不止“通过”和“拒绝”
通过智能核保,或者后续更复杂的人工核保,你可能会得到以下五种结果中的一种。你会发现,直接被“拒绝”的概率,其实非常低。
- 正常承保:最好的结果。保险公司认为你的小毛病风险很低,愿意以标准的价格和条款为你承保。
- 加费承保:保险公司认为你的风险比普通人略高,愿意承保,但需要你每年多交一些保费(比如多交15%)。
- 除外承保: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保险公司愿意承保,但明确规定:未来因为你告知的这个特定疾病(比如甲状腺)及其并发症出险,我们不赔;但身体其他部位(比如心脏、大脑)出问题,我们照样赔。
- 延期承保:保险公司认为你目前的健康状况还不明朗,比如某个指标刚刚异常,需要一段时间观察。他们会建议你过半年或一年再来投保。
- 拒绝承保:最坏的结果,通常只发生在已经确诊了某些严重疾病的情况下。
看到没?对于绝大多数有小毛病的朋友来说,最可能得到的结果是“加费”或“除外”。虽然不完美,但这依然意味着你获得了除这个特定部位以外,全身其他所有器官的重疾保障。这远比“裸奔”要强得多!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
身体的信号灯,提醒我们关注健康;保险的核保,则是在为我们的未来,做一个量化的风险评估。
请不要因为害怕被拒绝,就选择隐瞒,那是在拿自己和家人的未来做一场必输的赌博。更不要因为一次核保结果不理想,就彻底放弃。
主动、诚信地与保险公司沟通,利用好“智能核保”和“人工核保”这些工具。很多时候,那扇你以为已经紧闭的大门,其实还留着好几条可以通行的路。
原创文章,作者:静静说保,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unibao.com/zhongjixian/146.html